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大学集体 | 侯康宁:自12,我的兄弟姐妹我的班

侯康宁 清华校友总会订阅号 2022-09-08

2021年是母校110周年华诞,也是我们入学40周年。校友会征文要求写班集体,套用一部电视剧《我的兄弟我的团》的名字,以《我的兄弟姐妹我的班》为题来讲述我们的班集体 ──自动化系1981级自12班的故事。


1981年8月27日,在坐了18个小时(其中17小时是站席)的火车之后,16岁的我来到清华大学新生报到处完成了新生报到注册手续,成为清华大学自动化系1981级自12班的一员。


自12班香山公园留影,前排左1杨振斌、右2陈刚


其实我差点与自12班失之交臂。在参加完高考填报志愿时,我自己填的第一志愿是西安交大。我的老家在山西最南端,西安是离家乡最近的大城市,如果能上西安交大我就心满意足了。我的高中班主任王老师建议我改报清华。那时刚恢复高考没多久,家里孩子又多,不论是家长还是社会,对高考的关注程度远没有后来这么高。只要孩子能上大学就不错了,至于上哪所大学基本上是由学生选择之后再和老师商量而定的,家长们几乎不参与或者也没有能力参与。我甚至是在入学之后才知道清华本科学制是五年的。


自12班共有31人,从性别上看:27名男生,4名女生;从籍贯上看:12人来自北京,19人来自其它19个不同省份, 每省一人;从城乡构成来看:27人来自城市,4人来自农村。我们班的男生宿舍在12号楼113室~116室,每屋上下铺住8人,其中116是与其它班的混合宿舍;女生宿舍在5号楼,每屋上下铺住6人。


入学不久就遇到了中秋节,北京同学回家过节。班主任倪恩老师放弃与家人团聚,陪外地同学在主楼前草坪上赏月。班级辅导员七字班的张宏远学长的一曲《草原之夜》令我们印象深刻。


八达岭脚下留影,自12班115宿舍“八大金刚”


刚入学时,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们,方言混杂。来自南方的同学Hu、Fu不分,来自东北的同学Ren、Yin不分,而来自山西的我则Chui、Chun不分,经常闹出笑话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学们逐渐入乡随俗,渐渐地家乡话仅限于同乡之间讲,而同学之间则讲普通话,再后来,在京同乡间也都讲普通话了。


自12班的第一届班长是陈刚同学,团支部书记是杨振斌同学,振斌同学在高中时期就已经是学生干部了。班委会特意组织了不少集体活动,例如去军博参观、爬香山赏红叶、去圆明园植树、登长城游览等,以便让同学们通过集体活动增加相互了解的机会, 帮助同学们尽快地互相熟悉起来。


碧云寺留影,前排左起:杨振斌、侯康宁,后排左起:曲大健、张军生


在我们的高中课文里有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荷塘月色》,来到清华之后慕名前去拜谒,看到的却是游泳池北边一个叫“荒岛”的地方。1981年10月12日,自12班为期一周的新生建校劳动在“荒岛”展开,我们有幸成为“荷塘月色”所在景观“近春园”复建的第一批劳动者。


我们1981级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五届大学生,绝大多数是六零后,以1963、1964年生人为主。我们自12班的鲍德海同学1966年出生,入学时只有15岁,是全年级年龄最小的。我入学时差一个月满16岁,身高只有1.57米,去西大操场锻炼,被高年级同学当作中学生赶了出来。


清华浓厚的体育锻炼风气令每一个清华学子受益匪浅。每天下午四点半,校园里的大喇叭准时响起:同学们,课外锻炼时间到了,走出教室、走出宿舍,去参加体育锻炼!同学们或踢足球,或打篮球、排球、乒乓球,或者去跑步,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除了同学们的自我体育锻炼之外,每周还有体育课。带我们体育课的是王毅老师。在王老师的带领和训练下,自12班以平均28个引体向上的成绩位列全年级第二,我当时的最好成绩是41个引体向上。清华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让清华学子们养成了良好的运动锻炼习惯,也为每个清华学子能够“健康地为国家工作50年”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一直认为,在清华几年间,我的身高能增长十五六厘米,和清华的良好体育锻炼风气以及清华学生食堂的饮食有莫大关系。


和清华周边相邻的其它院校例如北大、林大、北航、农大、北医、京工等的食堂相比,我吃过一圈后的结论是清华的食堂是最好的。入学后的前几年,清华每个系都在固定的食堂就餐,自动化系学生就餐的是七食堂。后来放开,同学们可去自己喜欢的食堂就餐。我们住在东区12号楼,常去七、八、九、十二食堂。七食堂的红烧茄子、氽丸子、醋溜白菜,咖喱牛肉、尖椒鸡蛋、油渣饼……一道道美食令人至今想起来仍垂涎欲滴、回味无穷。每周还能吃一到两次饺子,我是山西人,对醋的爱好让班里的同学们瞪大了眼睛:这哪是吃醋,分明就是喝醋哇。在食堂就餐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轮流帮厨。帮厨时,遇上自己班的同学来打饭,就多给点,旁边的大师傅也装作没看见,让同学们暗自高兴一下。


学生用的副食证和清华学生澡堂票


那时每个学生每个月能领到的粮食是有限量的,每个人还发有一本副食证,用于购买限量的白糖、花生瓜子之类的副食。粮食定量男生是36斤,女生是32斤,其中50%是白面,25%是大米,25%是粗粮。粗粮以玉米面发糕、窝头、玉米面粥为主。北方学生爱吃面食,南方学生爱吃米饭,同学们之间面票米票互换的事是经常发生的。刚入学的时候,男生们的饭票往往不够吃,班里的女生们就将她们富余的饭票周济给男生。农村实行承包制后,中国人终于解决了吃饭问题,到了后来,同学们的饭票粮票用不完,就用粮票换鸡蛋、换袜子。


我们宿舍有8个人,来自江西的老三刘明贵同学有一段时间因神经衰弱失眠,而来自广东的老五李挥同学是个沾枕头就着,且呼噜山响的主。睡不着的老三被老五的呼噜吵得心烦意乱,就在老五的脚趾上绑了根绳子,老五一打呼噜,老三就扯绳子将老五弄醒,老五转个身接着睡、接着打呼噜,老三接着扯绳子。拉锯战的结果是老三刘明贵搬到系里给失眠同学安排的专用宿舍里住了一段,失眠症好转了又搬回来住。


大三上学期,学校让各系各班组织同学们去献血,时任自12班班长的是毛先海同学。他来自湖南,是个热心肠的人。他跑前跑后、动员张罗,安排同学们到校医院去献血,当轮到毛先海自己抽血时,他却晕倒了。原来毛先海同学从小就有晕针、晕血的毛病。“动员同学们去献血,自己却临阵脱逃”成了毛先海同学的“小辫子”,许多年后当班里的同学们聚会时,还时不常会拿出来“揪一揪”。


清华校园很大,若上节课在东区,下节课在西区,则步行赶过去时间就很紧,如果再赶上老师拖堂,下节课迟到几乎是一定的。入学不久,我们班的李同学就买了一辆自行车代步。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为此还受到年级辅导员的批评,要求同学们要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观念。然而现实比人强,买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的同学越来越多,到后来,几乎是每人一辆。自行车以二手旧车居多,以至于当年有这样的说法:清华学生骑的自行车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


大一、大二时,我们上的都是数理化英一类的基础课,与自动化三个字没有太大关系,我们甚至困惑未来何以立身、工作。从大三开始上专业课,陆续学习了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数字电子、自动控制理论、电机原理、微机原理、汇编语言、TP801单板机等,做了许许多多的实验,同学们渐渐有了感觉。当看着自己搭建的电路能够控制模拟红绿灯按照设计要求开关时,心里还是有一点点成就感的。掌握了专业知识之后,同学们就能跟着老师做项目了。我就是通过刘宝生同学的介绍,跟着精仪系李春江教授做项目,用汇编语言为数控机床编程,干了一暑假,挣了二百多块,这在大学毕业月工资只有五六十元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可是一笔大钱。


上大四时,我们班的杨振斌同学当选为清华第二十四届校学生会主席。振斌同学不仅自己当选,而且也带动了一批自12班的同学参与学生会的工作。我也有幸去了学生会体育部工作,体育部部长由学生会副主席发11班的郭樑同学兼任,副部长是我们班的李挥同学。进入体育部不久,我和几个同学一起组织了在西大饭厅的全校乒乓球比赛,赛期两周,参赛选手达一百多人。这是我在清华上学期间,参与组织的最大的一次学生活动,从中得到了许多锻炼。除了学生会之外,自12班的同学们还参加了很多社团活动,例如刘明贵、卢岩文、曲大健、肖建刚等同学参加了校军乐队,崔苑同学去了三联 / 华实,李枝蔓同学是校代表队的长跑队成员等等。我的个人感受是:参与学生会及学生团体的活动与工作,对学生自身来说是一种学习与锻炼,受益终身。


1984年是新中国成立35周年,自12班全体同学有幸参加了国庆35周年游行庆祝活动。在国庆游行之前,我们接受了好长时间的走正步训练,游行演练也于深夜进行了几次。十一正式游行那天,来通知说过天安门时不用走正步,日常步行通过即可。打出著名的“小平你好”条幅的北大方队之后就是我们的清华方队。


在清华的五年本科学习期间,有两个实习令人印象深刻。一个是大二下学期为期六周的金工实习、一个是大四下学期为期四周的生产实习。我们的金工实习是在校工厂里进行的,同学们经历了翻砂铸造、车铣刨磨全流程培训和实践,自己动手做出了哑铃、羊角锤等金工实习作品。


和金工实习不同,大四的生产实习有去外地的可能,同学们都盼着这个机会的到来。生产实习是按照专业分的,自12班同学分为工业自动化和信息自动化两个专业,我们工业自动化专业的20余名同学由朱善军老师、严继和老师带队去上海嘉定的微型打印机厂实习。我们用汇编语言为类似于现在出租车用的微型打印机编写程序。实习工作之余,同学们结伴去游览上海,上海的市容却出乎我们的预料,楼房破旧、道路狭窄,远不是文学、影视作品描述展现的那样。打印机厂的工人们听了我们的疑惑之后抱怨说:阿拉上海赚的钱都让侬北京盖房子修路了。听抱怨归听抱怨,同学们能借着生产实习机会到上海,顺带游览一下苏杭锡黄等江南名胜风景还是非常高兴的。


苏州太湖留影,左起:李挥、刘宝生、王立山、侯康宁


大五下半年的毕业设计,我和同班的李挥同学、自11班的陈永红同学,以及斯里兰卡留学生加米尼同学同组,指导教师是梁任秋老师。毕业设计内容是用单板机+电子线路控制电炉温度保持均衡。通过开题调研、方案设计、硬件制作、软件编程、测量调试、毕业答辩等一系列过程,让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动脑动手、受益匪浅。在校学习期间,实验、实践、动手机会多,给清华学子们打下了坚实的业务基础。


自12的同学们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尖子生,刻苦学习、力争上游是自不必说的。除了平常的上课、上自习之外,到了周末,每个宿舍轮班派代表到清华学堂、图书馆抢占自习位置的事是常有的。有付出终会有收获。1986年本科毕业时,自12班31人中,有27人上了研究生,只有4名同学直接参加工作。有意思的是,二十多年后,我们班仕途进步最快的、经营企业身价最高的却都出自这四名没有读研的同学中,令人咂摸回味。


自12班同学毕业前夕在大礼堂前合影


自12班同学毕业前夕在主楼前合影


自动化系1981级全体同学在主楼前毕业留念


入学时总觉得清华的五年学制太长,然而不知不觉间,就度过了我们在清华自12班的五年集体生活。五年来,同学们一起学习生活、一起历练成长,我也完成了从农村到城市、从少年到青年的转变。本科毕业后,我到清华精仪系读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去清华科技开发总公司(现称紫光集团)工作,一直到1994年离开。


离开清华这么多年来,不论我走到哪里、身在何处,自12班的兄弟姐妹情、同窗学习景,会时常浮现在我的眼睛前、脑海中,它一直伴随着我、鼓舞着我。在自12班的五年共同学习、成长经历,已成为自12班全体同学的共同精神财富,是深刻在我们生命历程中的不可磨灭的印记。


清华自12班 —— 我的兄弟姐妹我的班!


作者简介


侯康宁,1988年至1990年,在清华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工作。1990年至1996年,赴日工作学习。1996年底回国创业。1997年至2002年,北京康飞理想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2003年至 2009年,艾德威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2009年至今,卓豪(中国)技术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总裁。


征 文

亲爱的校友:


2021年是母校110周年华诞,在筹划制订面向110周年校庆活动方案时,校友们提出了各种建议。清华校友总会在征求校友意见的基础上,拟出版专题书籍,其中有一个关于集体的专题:《像阳光一样温暖——我的大学集体》(暂定名)。


集体生活是清华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当你在大学中,遇到一个优秀的集体,她会像阳光一样,照耀着你的学习和生活,并且温暖你的一生。那些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见证了你从懵懂蜕变为成熟;那些和你一起共度大学岁月的同学,成了你一生的好兄弟、好姐妹;还有那与你志趣相投的社团伙伴们,在你情绪低落时,给你重要支持,在你开怀大笑时,与你分享快乐。那些难以忘怀的瞬间——那曾让你大笑、让你开心,或让你沮丧、让你流泪的每一个时刻,都镌刻在你的记忆深处。大学集体,留住的是属于每一个人的青春时光和少年芳华。


大学集体,也是珍贵的情商教育课堂。在与身边人的相处中,你磨练了性格,收获了成长,习得了宽容(同理心),懂得了合作(团队精神)。大学同窗也成为走上社会后,相互激励、扶持,陪伴成长、共获成就的那一群人。


若有诗意藏于心,岁月从不败华年。我们热诚地邀请你,写出你所在的大学集体的故事,与或院系、或班级、或社团等各种集体有关的回忆。我们相信,这些在校期间难忘的故事,这些尽管离开清华,仍延续感人的故事,将激励其他清华校友,特别是在校的学弟学妹们,更好地传承和光大清华的集体精神。


经过一年的征集,截至2020年10月31日,我们已经收到80余篇稿件,近期我们将择优出版第一辑。欢迎广大校友继续投稿,待达到一定数量后,我们将择机出版第二辑。


💌  来稿须知   稿件要求原创,字数以不超过5000字为宜,能提供与稿件内容相关的历史照片最佳。请附作者简介、近照及联系方式。


💌  投稿邮箱   thteam@tsinghua.org.cn


清华校友总会

2020年11月1日

2020年第168期

策划 | 袁浩歌

统筹 | 宋述强

责编 | 黄文辉

编辑 | 谢琼

校对 | 范俊杰 杨阳

版面 | 蔡颖 谢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